2021年10月29日
当前位置:首页>政务公开>重点信息公开>规划成果
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简要介绍
日期:2013-05-28 11:22  [字体显示:]
  2011年初,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绿道规划建设专题会要求开展绿道规划建设;4月,厦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之一提出“开设绿道——打造厦门城市建设的一条新道”。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2.总体布局:厦门市绿道网络由1条省级绿道(总长79.7km)、6条市域绿道(总长194km)、若干条区级绿道,总长848公里(综合绿道网密度达到0.50km/km2)。 
  规划综合布设19个一级驿站、34个二级驿站,若干个出入口,共同构成厦门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系统。 
  3.绿道分级:绿道网分为三级:省级绿道、市级绿道和区级绿道。 
  4.绿道分类: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绿地设立,宽度不小于10米。都市型滨水绿道宽度不小于20米。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宽度不小于50米; 
  生态型绿道: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山脊线设立,维育全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宽度不小于100米。 
  (二)慢行系统 
  规划将慢行系统分为综合慢行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三大类。 
  综合慢行道:包括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规划综合慢行道主要依托郊野型绿道进行建设,满足居民休闲需求。 
  自行车专用道:主要为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以自行车交通为主的道路。 
  步行专用道:主要是结合绿道建设,不单独设置自行车道的绿道,满足居民使用的健康步道。 
  (三)自行车系统布局规划 
  (1)规划原则 
  ① 沿轨道线不设置自行车专用道; 
  ② 尽量沿城市次干道平行轨道设置,间距约1km; 
  ③ 轨道站点设置便于自行车出入的专用道连接居住区及绿道; 
  ④ 建设安全、便利的自行车系统。 
  (2)自行车布局规划 
  自行车系统分为三级: 
  ① 一级自行车道为与绿道合并设置的自行车道; 
  ② 二级自行车道为区域连通的自行车道; 
  ③ 三级自行车道为区域内部自行车道。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