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当前位置:首页>动态信息>部门动态
【土地发展中心】五缘湾片区开发模式成为全国样板——该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典型案例引发媒体关注
日期:2020-05-09 19:01  [字体显示:]

  自然资源部近日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我中心作为业主单位的厦门市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案例成为首批被推荐的典型案例之一,列在11个典型案例之首,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一批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改革成果,得到国家和省里的肯定及推广。

  《厦门日报》8日在头版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报道称,所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首批入选的典型案例,是近年来各地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成果。厦门五缘湾片区通过开展陆海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以土地储备为抓手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依托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居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产业,增加了片区内生态产品,提升了生态价值。

  报道指出,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是我市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逐步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组织编制《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并印发相关工作方案,进一步指导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同时,结合工作实际,策划生成山体、溪流、湿地、林地、农田、海域等不同类型生态修复项目,探索生态修复组织模式、制定相应机制并推动项目实施,全力推动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先开发后保护、边开发边保护到如今的先保护后开发,厦门开启了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土地储备新模式。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我市在先保护后开发的模式上先行先试——先做好陆海统筹,完成水域整治和生态治理,圈定整个片区软环境轮廓,再进行城市土地开发;新城区建设以生态优先为开发建设思路,确保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蓝图能够扎实落地;将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环境设施这“三公”配套建设作为片区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提升片区人居环境品质;将土地要素转化出来的资金要素,用于平衡土地储备、环境治理和生态优化,利用市场规律精心策划每一个项目、每一块土地,促进城市大发展。

  报道强调,这一模式已成功指导了五缘湾、杏林湾、马銮湾等多个片区的综合开发。借助“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东风,该模式还将继续惠及岛外新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增创厦门绿色发展新优势,助力厦门“两高两化”建设。

  8日,厦门电视台也就此进行了采访报道,许一奎副总经理在现场介绍了五缘湾片区整治与开发的主要过程和成效,相关内容已经在8日晚的厦视新闻播出。2003年五缘湾启动了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工作,先后拆除了原钟宅海堤,清退大量鱼塘虾池,完成了水体污染治理;同时筑起了8公里环湾护岸,建成五缘大桥等5座跨湾桥梁。而在原有抛荒地、沼泽地上建起的五缘湾湿地公园,更是成为了如今的“城市绿肺”。截至2019年底,五缘湾片区海域面积由原来的1.12平方公里扩大到2.42平方公里,生态用地面积增加了2.3倍,城市绿地率从5.4%提高至13.8%。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五缘湾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和支撑点。目前,片区内划拨用于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面积累计达2.12平方公里,是整治开发前的20多倍。高端文旅设施、多家商业综合体和高端酒店、300多家知名企业在这里相继建成落户,极大地提升了片区生态价值。在五缘湾片区,居民不仅拥有山青水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产品,还享受到丰富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动案例。

  以下为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中关于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案例的具体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案例

  (一)案例背景

  厦门市五缘湾片区位于厦门岛东北部,规划面积10.76平方公里,涉及5个行政村,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渔业养殖、盐场经营为主,2003年人均GDP只有厦门全市平均水平的39.4%,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由于过度养殖、倾倒堆存生活垃圾、填筑海堤阻断了海水自然交换等原因,内湾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体质量急剧下降,外湾海岸线长期被侵蚀,形成了大面积潮滩,造成五缘湾区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2002年,按照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关于“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要求,厦门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工作。通过十余年的修复与开发,五缘湾片区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全面提升,被誉为“厦门城市客厅”,走出了一条依托良好生态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二)具体做法

  一是开展陆海环境综合整治。由市土地发展中心代表市政府作为业主单位,负责片区规划设计、土地收储和资金筹措等工作,联合市路桥集团等建设单位,整体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针对村庄,实行整村收储、整体改造,先后完成457公顷可开发用地收储,建设城市绿地和街心公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针对海域,全面清退内湾鱼塘和盐田,还海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外湾清礁疏浚73.88万立方米,拓展海域约1平方公里。针对陆域,疏浚通屿附近17公顷的狭长淡水渠;在片区内建成10处截流阀门、8座污水泵站、1座污水处理厂,实现片区雨污分流;沿主干道埋设截污管网,确保生产生活污水和30%初期雨水不入湾。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以提高海湾水体交换动力为目标,拆除内湾海堤,开展退塘还海、内湾清淤和外湾清礁疏浚,构筑8公里环湾护岸对受损海岸线进行生态修复,设置430米纳潮口增加湾内纳潮量和水流动力;对湾区水体水质进行咸淡分离和清浊分离,并开展水环境治理,逐步恢复海洋水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抛荒地和沼泽地建设五缘湾湿地公园,通过保留野生植被、设置无人生态小岛等途径,增加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面积,营造“城市绿肺”。

  三是推进片区公共设施建设和综合开发。以储备土地为基础,全面推进五缘湾片区综合开发,为提升人居环境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奠定基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墩上等4个公交场站、环湖里大道等7条城市主干道、五缘大桥等5座跨湾大桥,使湾区两岸实现互联互通。建成10所公办学校、3家三级公立医院、10处文化体育场馆、2个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加强科教文卫体等配套设施建设。修建8公里环湾休闲步道,打造“处处皆景”的生态休闲空间。

  四是依托良好生态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五缘湾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湾区内陆续建成厦门国际游艇汇、五缘湾帆船港等高端文旅设施和湾悦城等多家商业综合体,吸引凯悦、喜来登、希尔顿等高端酒店和戴尔、恒安、乔丹等3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五缘湾片区由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成为以生态居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带动了区域土地资源升值溢价。

  (三)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经过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五缘湾片区成为厦门岛内唯一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等多种自然资源要素于一体的生态空间。截至2019年底,五缘湾片区海域面积由原来的112公顷扩大为242公顷,平均深度增加了约5.5米,海域的纳潮量增加了约500万立方米,水质接近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片区内建成1处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厦门市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和10余座无人生态小岛,吸引了90多种野生鸟类觅食栖息,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片区内生态用地面积增加了2.3倍,建成100公顷城市绿地公园和89公顷湿地公园,城市绿地率从5.4%提高至13.8%,人均绿化面积19.4平方米,超过了厦门市人均水平。根据《厦门市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统计核算技术导则》进行测算,2019年度五缘湾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了23896.4万元,其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清新空气、清洁海洋三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分别为5465.8万元、2660.5万元和463.35万元,与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之前相比,片区生态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是生态产品的价值逐步显化。随着生态产品供给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五缘湾片区通过土地增值、高端服务产业发展等载体,逐步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显化和外溢。从首次出让土地的2005年到2019年,15年来五缘湾片区的地价实现了稳步增长;扣除土地储备和生态修复等成本后,区域综合开发的总收益达到100.7亿元,实现了财政资金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据测算,2019年片区内财政总收入较2003年增加了37.7亿元左右,占本岛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3.7%增长到8.3%;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万元,较2003年增长了约5倍。

  三是民生福祉日益改善。截至2019年底,片区内划拨用于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面积212公顷,是整治开发前的20多倍。随着五缘湾自然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各类配套设施的落地,片区内的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居民不仅拥有“山青、水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产品,还可以享受到丰富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获得感与幸福感日益增强。

附件下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