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26-13-04-2025-056
- 发布日期:2025-07-16
九三学社厦门市委:
《关于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海洋生态价值创新转化的建议》(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5016号提案)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经梳理汇总,现将我局及会办单位关于该提案的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实践”经验为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效显著,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贵单位提出的关于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海洋生态价值创新转化的建议,我局及会办单位接到提案后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吸收,取得一致意见。
二、措施与成效
(一)政策先行,为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保障。
一是2020年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构建现代化的海洋产业新体系、拓展海洋产业新空间、打造创新型的海洋科技新高地以及强化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保障等四方面提出18条措施,编制《2035年厦门“海洋强市”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发展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海洋文创与高端滨海旅游、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为主导,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总部经济为支撑的海洋高新产业“6+2”产业体系。推动出台《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为厦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构建了以《厦门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实施方案》为统领,以《厦门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为支撑的GEP核算制度体系,基于此开展2018—2023年海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填补了国内海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空白。编制《厦门市生态产品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提出系统谋划海洋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海域海岛海岸线、海上海水海底、近海远海资源,通过提升碧海旅游品质、发展现代海域渔业、培育深海科技产业等任务举措、壮大海洋特色产品产业,延长海洋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探索实践,积极推动海洋生态经济多元发展。
一是发展“蓝碳经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印发《厦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巩固碳汇存量,实施海洋“蓝碳”工程,提升碳汇增量;推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碳汇服务平台,海洋碳汇交易已累计达19万吨,占全国蓝碳交易市场的一半以上。
二是促进“沙滩经济”,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中央资金支持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1年至今已成功争取超过11亿中央资金支持我市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完成修复沙滩长度约2.3公里。同时,我市坚持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探索开展《厦门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中明确海岸带功能分区和管控要求,统筹安排沙滩、岸线等海岸带区域保护和开发活动,实现海岸带空间的陆海统筹发展,为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和用海审批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滨海旅游发展。
三是激活“观鸟经济”,市海洋发展局在下潭尾红树林开通海上观光线路,建设观鸟设施,开发文创产品,打造观鸟IP,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三)平台创建,拓展海洋生态科普研学文旅新业态。
一是在开发海洋主题研学路线方面,市教育局印发《厦门市“思鹭向前”大思政课研学主题路线》手册,深入挖掘资源,开发设计八条思政主题研学路线,其中“蔚蓝海洋”主题路线带领学生深入探访我市著名海洋生态园区,包括中鱼视界海洋王国、厦门海豚船长海洋科普研学基地、厦门鲸探科普研学基地、鼓浪屿海底世界、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厦大海洋科技博物馆等多所海洋主题研学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与互动体验,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生态学,培养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切实担起新时代青少年的环保责任。
二是在打造海洋文化德育品牌方面,鼓励中小学依托地域海洋文化资源,从实践育人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索如何利用海洋资源设计并实施学科融合的实践育人课程,打造海洋文化德育品牌。例如,海沧区天心岛学校是福建省第一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小学,学校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共同搭建起多维度“海洋第二课堂”,打造“星海扬帆·逐梦深蓝”德育品牌,入选我市首批中小学德育品牌,通过海洋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是在打造海洋生态科技博物馆方面,厦门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是我市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珍稀海洋物种救护、学术科研实验和生态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基地位于火烧屿东南侧,由救护馆、繁育馆、中华白海豚科普馆等组成,于2019年被市海洋与渔业局授予“厦门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2022年被福建省少工委评为“福建省红领巾校外体验示范基地”,2023年被福建省林业局评为“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和首批“福建省自然教育基地”。今后,基地可借鉴成都大熊猫国家繁育研究基地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硬件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珍稀物种、海岸带与湿地保护、开展科普教育等生态价值。
(四)全球推广,扩大海洋生态价值国际认知与影响力。
一是构建高端传播平台,强化国际发声。市海洋发展局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全球滨海论坛设立专题展区及分论坛,系统宣介海洋生态治理经验,发布《蓝色市民倡议》等国际成果,联动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获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高度评价;市外办策划筼筜湖、下潭尾红树林等特色参访路线,编写多语种外事手册,配合中央媒体海外报道,“厦门实践”案例成功纳入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示。
二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输出中国方案。金砖创新基地成立以来,我市先后举办2023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修班、2024年金砖国家海洋综合管理推动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官员研修班等培训项目,面向来自金砖国家、“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的政府官员、技术专家等,分享厦门海洋治理保护经验和产业发展成果,共探“蓝色经济”发展之道,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三是创新宣传载体形式,拓展传播效能。市文旅局以海外社媒矩阵开展“海上花园·诗意厦门”等主题推广,年均触达用户超500万人次;赴德国、日本等16国及港澳地区举办“文化展演+商务洽谈”推介会,嵌入南音、漆线雕等非遗展示;市海洋发展局设计四大科普IP,开发全国首个红树林数字剧本游,利用AI技术打造海洋公益主题曲,全渠道宣传海洋生态文化。
三、今后推动计划
我市将继续推动海洋生态价值创新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领导署名:柯玉宗
联 系 人:李郅明
联系电话:2855212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7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