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XM00126-13-04-2025-050
- 发布日期:2025-07-09
马陈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加大厦门红树林保护的对策建议》(第20255022号)由我局主办,市海洋发展局会办。现将有关办理事项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地处亚热带气候带,滩涂面积广阔,滨海湿地资源丰富,十分适合红树林生长。自上世纪80年代,厦门市委、市政府启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以来,截至2025年,在各相关单位努力下,根据第三次国土空间调查,厦门市共有红树林101公顷。主要分布在筼筜湖、下潭尾、环东海域、鳌冠海域、九溪口等滩涂湿地。
二、措施与成效
(一)划入红线,落实生态保护
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红树林补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土调查成果中的红树林地应按“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原则,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保护。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我市已于2023年底将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红树林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我市目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288.25平方千米,其中红树林地101公顷已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
(二)规划先行,强化保护责任
市资源规划局已开展《厦门市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设置《红树林保护专章》,明确我市红树林规模、面积、各区任务、保护机制等多项内容,为我市红树林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三)重视科研,强化修复成效
1.持续生态监测,开展科学评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与厦门大学保持多年的技术合作,自2005年“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在下潭尾成功培育种植了约5公顷红树林以来,厦门大学技术团队持续对园区内红树林种植成效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水体、沉积物、生物等红树林生态系统诸要素的状况及其变化,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了下潭尾红树林生态系统良性发育。
2.开展专项监测,落实管养职责。九溪口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的红树林种植区原址互花米草生长泛滥,为真正落实互花米草除治到位,确保红树林幼苗健康生长,项目单位从基层选拔熟悉海况的人才,组织专业队伍,启动“周巡、月除、季回头”的管养制度,利用“无人机空天巡视”+“人工堤岸巡护”+“海面执法艇巡逻”的多维度巡护监测方式,对互花米草实施动态清零,确保红树林幼苗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四)多措并举,提高造林成效
1.推广“筷子苗”技术,提高成林率。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通过参照物和仪器相结合测定滩面高程,在高程相对较低滩面的林地运用“筷子苗”等技术,固定杆支撑秋茄种胚,极大提高种胚定植率,科学化营造红树林湿地,将红树林幼苗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提高成林率。
2.实施“密植林”种植方式,提高生态效益。在海沧区滨海大道外海岸及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中,因现场水文条件复杂,通过技术团队现场走访调查,主动将红树林种苗种植密度提高2-3倍,通过形成密植网格,抵御海潮及海风对种苗的侵袭,降低潮汐水流旋涡影响,既让幼苗阶段的红树林就起到防风固滩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幼苗成活率,有效降低景观维护成本,提高了生态效益。
3.创新“深水造林”技术,克服工程技术难题。九溪口-大嶝大桥段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红树林施工区域潮水湍急,淤泥层承载力极差,按照普通的种植工序难以形成承载红树林的围堰和滩面。项目组克服困难,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轮技术实验,开发出了红树林种植“深水造林”新技术:采用质量可靠、凝固成型快的充填袋装制作围堰,同步结合深达6-8米的超长固定桩及土工格栅,两者共同作业,不仅顺利解决围堰问题,还巩固了滩涂地基,顺利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红树林造林任务。
(五)完善机制,营造保护氛围
1.确立保护修复责任机制。市资源规划局、市政园林、海洋发展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国家、省红树林专项保护修复行动方案,将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分解至区,明确下潭尾、九溪口、海沧鳌冠等生态修复项目和红树林修复项目任务指标,落实具体保障措施,要求区级各相关部门履行红树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组织实施红树林生态监管和修复任务。
2.开展政企合作共建。我市各相关单位积极构建红树林保护修复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特区优势,鼓励和激励国企、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下潭尾红树林与国贸集团联合,共同经营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同安区政府委派同安城建对环东海域实施管养任务,围绕“环东浪漫线”营造全国最美马拉松跑道。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红树林资源的作用,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与群众的期盼还存在差距。红树林基层管理能力薄弱,人才不足,保护研究不够深入,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应用有待加强,红树林生态修复科学习惯和系统性有待加强。
(二)今后推动计划
一是进一步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发挥红树林生态价值,形成全民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良好局面。二是与“高校团队+技术单位”开展进一步深度合作,探索厦门红树林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多元化,构建厦门独有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三是以《厦门市湿地保护规划》编制为契机,进一步捋顺市、区各相关单位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职责,构建高效的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机制。
领导署名:柯玉宗
联 系 人:包亚星
联系电话:2855114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5年7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