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 索 引 号:XM00126-13-04-2024-035
    • 备注/文号:厦资源规划〔2024〕人函字52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发布日期:2024-04-28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178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4-28 11:47

    蔡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厦门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试验和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第017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商市生态环境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市政园林局等协办部门,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久久为功,不断践行、丰富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成功经验,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您提出的加强红树林、盐沼、海滩等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方法新体系,建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等方面建议,对于深化、拓展“厦门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局非常赞同您的建议,并组织相关部门学习讨论。

      二、措施与成效

      (一)红树林保护修复显成效

      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是抵御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天然生态屏障。厦门市积极实施国家“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科学选取筼筜湖、海沧湾、同安湾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全市种植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加强引种驯化,不断优化种植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景观营造需求,优先选育乡土树种,开展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品种的种植工作。加强科技攻关,发明“筷子苗”专利技术,适度密植,提升红树林幼苗成活率。其中,下潭尾85公顷红树林结合多年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逐步构建了“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近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鱼类、贝类、虾蟹类和多毛类生物量均明显提升,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

      (二)开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

      厦门市围绕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局的“一年基本除治、两年扼制复发、三年完成修复、建立长期防护”总体目标和“全民动员、方法对路、科学除治、后期管护、生态提升”的工作要求,坚持属地为主、生态优先、系统治理、防治统筹、精准施策的原则,利用“绿盾互花米草监测系统”,结合无人机航拍和人工巡查,开展实时监测,紧盯节点、科学排序,昼夜奋战打歼灭战,高强度推进除治工作,已完成《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方案》中我市互花米草除治任务,共除治互花米草1800.3亩(120公顷),完成率100%。

      (三)高质量高标准全链条系统化推进污水治理

      一是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原则,推动全市16座2万吨/日以上的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已全部建成通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增至211.5万吨/日,能够满足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需求。同时我市每月对污水厂出水进行水质抽测,每季度对污水厂开展监督考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达100%。二是全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按照厂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要求,全面梳理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需求,同步推进配套管网项目建设,科学设置调节池,增设应急转输管网,提高污水调度能力。2020年至2023年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688公里,建成投用22座调蓄池,新增调蓄能力18.5万吨,本岛三大污水处理厂实现互联互通。

      (四)加强海漂垃圾的管控

      一是成立专业化队伍。市市政园林局局属市环卫中心海上环卫站是我市海漂垃圾清理专业队伍,配备作业人员约157名,环卫码头4座、吊卸点3个,机械清扫船8艘、巡察快艇3艘、小型保洁船舶48艘、作业车辆19部等设施设备。二是实施常态化保洁。目前海上环卫站的海域保洁范围包括厦鼓、五通、马銮湾、同安湾、刘五店、胡里山炮台至观音山休闲广场、杏林湾、翔安澳头及大嶝岛、海沧区沿岸等海域,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已实现厦门近岸海域常态化保洁全覆盖。

      (五)持续开展增殖放流

      21年来,我市不间断实施增殖放流,自2003年以来,已累计放流长毛对虾、拟穴青蟹、石斑鱼、大黄鱼、中华鲟、文昌鱼和中国鲎等十七个物种种苗超过75亿个单位。在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厦门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得到恢复,厦门海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日本对虾随着历年的放流呈增长态势,厦门湾也发现了野生大黄鱼、黄鳍鲷种群,以及一定数量长毛对虾野生苗。在厦金海域,能捕获小群体的大黄鱼,同安湾海域黄鳍鲷捕捞明显增多。作为食物链的顶端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频频出现在厦门海域。

      (六)加强海洋预警体系建设

      一是为做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以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掌握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掌握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掌握清楚”为指引,我局联合市海洋发展局印发《厦门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方案》(2021-2025年),在夯实基础、摸清现状、生态预警、灾害防范、强化监管与保障等方面设置了九大类主要任务,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二是市海洋发展局在厦门海域布设4个浮标(1#同安湾鳄鱼屿、2#东部海域同安湾口、3#南部海域白石炮和4#九龙江河口区鸡屿),利用浮标连续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赤潮每日等级预报”,构建厦门海域赤潮监测预警模型应用系统,根据赤潮关键因子预测分析赤潮发生概率,掌握厦门海域赤潮发生动态趋势,加强赤潮等海洋预警体系建设。三是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厦门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加强海水水质监测,在近岸海域建设鸡屿、宝珠屿、同安湾、椰风寨、胡里山炮台5个海水自动监测站,每年春夏秋三期开展近岸海域22个国省控点位手工采样监测,监测结果通报相关部门。2023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保持稳中向好。

      三、今后推动计划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我市将持续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一)围绕国家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战略部署和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根据部省市共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协议书内容,我局将会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同推动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的建设,建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发模拟系统,力争解决一系列海洋保护修复工程的复杂和重大技术难题。

      (二)进一步提升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增殖放流管理和技术水平,科学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为规范开展增殖放流、科学评估水生生物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密切关注水质动态,及时通报水质监测信息,同时持续做好岸上污水治理及近岸海域保洁工作,积极开展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对厦门海域4个赤潮自动在线监测浮标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厦门海洋生态(赤潮)灾害预警监测实验室,开展赤潮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研究,并推进赤潮立体智能监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赤潮灾害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早期治理,提高系统防控治理能力。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柯玉宗

      联 系 人:戴闽玥

      联系电话:2855292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4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