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 索 引 号:XM00126-13-04-2024-032
    • 备注/文号:厦资源规划〔2024〕人函字49号
    • 发布机构: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发布日期:2024-04-19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022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4-19 15:58

    吴日升代表: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的建议》(第002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我局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修复及海洋资源、湿地资源、红树林的保护利用工作,收到该建议后,我局组织相关处室认真研究、梳理红树林保护修复相关工作内容。目前,我市海洋生态修复主要涉及沙滩修复、海岸线修复、互花米草除治、红树林及相关盐沼植物种植管养等工作。全市已成规模红树林面积约173.9公顷。

      二、措施与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长效机制

      1.推行林长制,统筹全市林业工作。我市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双林长”与分管领导“分片负责”相结合模式,落实市、区、镇(街道、林场)、村(社区、工区)四级林长职责和责任,成立林长办公室。各级林长进一步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林长制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林长制工作,解决林业发展工作中的难题。明确林长制协作单位,各协作单位协同发力,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从“单打独斗”旧格局向“齐抓共管”新局面转变。我市各林业部门结合全面深化林长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湿地资源的监督管理。将湿地名录编制、保护修复等工作纳入林长制和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截至2021年底,全市发布两批一般湿地名录共33处,总面积达9905.98公顷。

      2.成立专班,生态修复项目推深做实。全市各区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结合指挥部为依托,区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业设计、施工团队对项目建立长效的项目进展监督管理机制并落实,统一协调推进项目进展。一是海沧区马銮湾新城指挥部鳌冠项目新种植红树林36.2公顷,该红树林区域能够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生态安全屏障,将更有效地发挥滨海植被湿地巨大的生态作用。二是同安新城片区指挥部根据环东海域环境情况,先后开展沙滩修复整治,总长度约4.7公里,红树林种植,总面积约25.5公顷,结合滨海湿地再造、岸线整治,打造带状湿地公园,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三是市互花米草除治专班结合九溪口-大嶝大桥生态修复项目,清除互花米草1800亩,开展滨海生态修复,种植红树林19公顷,实现互花米草清零,得到省湿地中心发文肯定。

      (二)落实规划编制,推动碳汇工作

      1.编制专项规划,明确任务责任。根据我局编制的《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下潭尾红树林已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其他红树林已纳入生态控制区,将根据工作进度,逐步划入生态红线。2021年,我局牵头编制了《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强岸线湿地生态修复相关任务,一是结合海田退养、新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加强岸线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提升海洋休闲娱乐区、滨海风景名胜区、沙滩浴场、海洋公园等公共利用区域内的岸线和生态景观,打造多样化的休闲滨海空间。二是重点推进鳌冠片区海域和岸线生态保护与综合整治、集美海岸带保护修复、下潭尾湿地公园建设和滨海旅游浪漫线生态保护修复等。三是统筹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科学评估确定红树林适宜恢复区域,优先选用本地树种,改善和提高红树林质量,扩大红树林面积。四是实施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的综合整治。五是积极推进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任务。同时,该规划还明确了加大入海污染源控制、加强海漂垃圾整治、实施清淤扩水等配套的其他生态修复任务。

      2.开展专业评估,探索碳汇工作。在碳汇方面,我局牵头开展《厦门市森林及城市园林碳汇能力评估规划咨询》《厦门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该项目针对森林、湿地、海洋、农田等生态系统,从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提出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两个方面重点任务;从碳汇监测评估、碳汇交易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提出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相关制度机制建设重点任务。力图解决“碳汇底数不清”、“固碳能力评估难”、“碳汇价值不清”的问题,挖掘厦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林业固碳增汇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明确厦门市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路径。

      3.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我市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原则,在海沧湾、同安湾、下潭尾、九溪口等宜林海域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红树林面积从2000年的32.6公顷提升至2023年的173.9公顷,营造沙滩240万平方米,增强了海岸带生态活力和韧性,为市民增加了更多亲海空间。

      截至2023年12月,我市已成规模的红树林共有173.9公顷,由岛内向岛外,自西向东主要分布情况为:筼筜湖红树林群落(3公顷),海沧区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36.2公顷),环东浪漫线红树林绿化工程(集美桥头17公顷,同安滨海浪漫线8.5公顷),杏林大桥-新阳大桥段岸线整治工程(5.2公顷),下潭尾红树林公园(85公顷),九溪口-大嶝大桥段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19公顷)。

      (三)严格监测监控,落实资源保护

      1.持续生态监测,开展科学评估。一是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对红树林生态减灾修复成效进行后续跟踪,开展动态生态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红树林生态系统诸要素的状况及其变化,经过生态修复工作,下潭尾片区的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显著增加,生物量提高了1-5倍不止,湿地滩涂和红树林生物种类则由项目开始前的20多种增加至目前的80余种。二是筼筜湖保护中心对湖心岛3公顷红树林开展红树林及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湖区近年共发现63种的游泳生物,浮游植物7门123种,底栖生物3门14种,15目37科88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湖区已实现生态景观和防汛固堤有机统一。

      2.组建专业队伍,强化巡护巡查。一是九溪口红树林项目单位组织基层人才,成立专业队伍,启动“周巡、月除、季回头”的管养制度,利用“无人机空天巡视”+“人工堤岸巡护”+“海面执法艇巡逻”的多维度巡护监测方式,对互花米草实施动态清零,确保红树林幼苗生长发育不受影响。经测算,九溪口-大嶝大桥段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互花米草复萌率0.19%,红树林幼苗成活率80%以上。二是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结合实际,组织物业、技术等专业团队,围绕公园主体开展监护,主要针对红树林管养、互花米草监测预报、海漂垃圾清理等方面开展巡护巡查工作。

      (四)开展对外合作,加强交流研究

      我局充分利用厦门的海洋科技优势,与海洋三所、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合作交流,开展课题研究,并利用6.8海洋宣传日,通过制作科普宣传资料、举办专家讲座、科普教育进场馆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明确职责,组织多方参与。督促各区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将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具体保障措施。积极构建红树林保护修复社会参与机制,发挥特区优势,鼓励和激励国企、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和修复。组织“高校团队+技术单位”开展红树林后续管养。引入国企等社会资本对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进行二次开发。

      2.合理规划,项目带动示范。我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远景目标,分阶段结合厦门实际,从矿山修复、陆海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规划一批3-5年期的生态修复项目。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高品质生态环境,让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和产业要素。推动“厦门实践”精神落到实处。

      3.尊重自然,开展科学修复。我局将结合全市现有滩涂和红树林区域,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科学评估适宜区域,尊重科学、合理布局、注重创新,采用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红树林的后期管控,长期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优先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内开展修复,全面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柯玉宗

      联 系 人:包亚星

      联系电话:2855114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4月10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