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 索 引 号:XM00126-13-01-2022-002
    • 发布日期:2022-06-16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和2021年度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2-06-16 19:00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以我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为工作主线,争先进位、担当作为,接续推动资源规划事业发展进步。一年来,我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狠抓主责主业。通过健全空间规划和要素保障“1+7”工作机制,建立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1+6”工作机制,形成了以规划统筹引领、要素保障、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为核心职责的业务框架,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的“四梁八柱”体系更加清晰稳固,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加落实到位。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狠抓政策供给。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创新构建以“5+3+1”为循环周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全链条体系,探索开展空间预算编制,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狠下功夫起草和出台12项土地政策,基本构建起城乡统筹的用地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有序、产出更加高效、流动更加自由,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创立一批改革成果和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着力服务招商大局,勇于担当作为。主要指标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各类土地供应面积1891.8公顷,同比增长34.2%;土地供应成交金额637.1亿元,同比增长32.5%;获批用地总面积454.8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91.8公顷、用林面积80公顷、用海面积749公顷;土地、房屋征收面积实现“双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8%和56%,有力保障了产业招商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推动融合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提振干部职工精气神,积极稳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化解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行政审批提速增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富有成果。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规划统筹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着力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阶段性成果,已基本完成25项总体规划配套专项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地重新划定和报批有序推进。二是初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全链条体系。积极构建以“五年近期规划-三年滚动行动计划-年度空间实施计划”为循环周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全链条体系,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年度计划》,以市、区两个层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结合全市可利用空间的梳理,在国土空间上以规划引领项目策划生成。推动“规划项目化、项目空间化、资金项目化”,构建起高效、完备、科学的规划实施传导全链条体系,全面保障规划的落地实施,实现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三是积极探索推动城市更新。全力保障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工作顺利开展,推动我市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提请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厦门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试行)》,研究起草《厦门市城市更新办法》,着手编制《厦门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科学、系统地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牵头制定《老旧城区有机更新提升行动方案》《中山路、同文顶片区旧城更新城市设计》《将军祠片区更新规划》等片区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工作,城市设计法定纳入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二)资源要素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为城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要素保障。出台《加强资源规划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行动方案》,建立“1+7”工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各区、各开发区和各重大片区,利用统一的信息调度平台实现项目全流程监管,及时破解堵点、难点,常态化做好资源要素保障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全市适用疫情期间优惠政策的项目共7宗,涉及土地出让金107亿元,减免政府储备用地租金1500.61万元,有力保障了项目复工复产;全国首创7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权证核发并交付土地,已有31宗出让用地实现“交地即交证”。二是创新政策实现土地供应应保尽保。印发《厦门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2020年版)》《厦门市地价征收管理若干规定》《厦门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20版)》《厦门市工业(仓储)国有建设用地协议收储补偿若干规定》《厦门市商业办公项目变更为酒店项目暂行规定》等20多项土地政策,疏通了大量政策堵点,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全年完成各类土地供应431宗,面积1891.8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3.4%和34.2%,成交金额637.1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划拨用地354宗,面积1437.8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8%;出让用地77宗,面积454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3.2%和58.3%,有力保障了产业招商、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全面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全力推动用地报批,按照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主动谋划制度创新,争取审批权限下放,率先出台土地征收工作程序;在自然资源部出台《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后,第一时间编制近期急需用地项目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力争早日获批。全市已获批用地29个批次54个项目,总用地面积454.8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91.8公顷;重点保障基础民生和重点项目用林,共审批通过建设项目37起,涉及林地面积80公顷;保障12个省、市重点项目用海审批,涉及用海面积约749公顷,有效保障了重大涉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是全市征收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率先出台《厦门市土地征收工作程序规定》,及时填补征收工作空白;加强征收工作统筹调度,成立6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指挥部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征收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建立征收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征收交地落图;形成第三方测评,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管理,全面提升征收工作管理水平。2020年我市实现土地、房屋征收面积“双增长”,全市累计完成土地征收72717.7亩(含海域退养37077.3亩),同比增长28%;累计完成房屋征收10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6 %,为建设项目落地提供坚强保障。五是有力保障市规委(办)会、市土资委(办)会高效有序运转。全年保障召开7次市规委会会议,11次规委办会议,共审议32个议题,审议的规划项目涉及投资额约3000亿元,策划生成各类项目537个。保障召开11次市土资委会议,共审议研究52个议题,召开14次土资委办会议,共审议44个议题,审议通过项目出让方案102宗,办理施工临时利用用地报审141宗次。六是全力以赴盘活存量土地。全年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421.8公顷;完成闲置土地处置54宗391.9公顷,处置率80.3%,超额完成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年度处置任务。七是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首推双清单机制破解策划生成难题,联动全市16个部门梳理细化5大指标、36个问题事项,明确各类项目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清单。首创气象环保智能审批模式,统筹“建筑许可”审批管理业务标准化。深入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多批合一”规划用地审批制度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典型经验宣传;登记财产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城市”;全面推行交地即交证和不动产登记一窗办、当场办、免费办等新举措入选厦门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深入一线服务基层,围绕解决企业所需、群众急盼、工作急用,主动前往各区政府、管委会、指挥部和“三高”企业等20个单位召开联席会,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对梳理出的40多个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调研26批次,90%的项目已提出解决方案。

      (三)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进一步凸显。一是着力提升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能力。编制印发我局《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系统治理行动方案》,建立“1+6”工作机制,从六大方面全面提升我市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水平。二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补充耕地项目。超时序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年度补充耕地任务,完成2020年省对市耕保目标责任书签订,并组织签订了市对区耕保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同安区新民镇西山村、翔安区马巷镇朱坑社区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总规模约2305.2亩,新增耕地5.3亩、涉及旱改水930.3亩。三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制定《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积极推进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海域生态修复,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段集美侧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获580万元中央资金支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力指导和督促同安、海沧、集美区推进8处矿山复绿工作,完成复绿治理面积47公顷;指导翔安区开展小光山矿区一期复绿工作,完成复绿治理面积120公顷。四是持续开展耕保督察整改和专项整治。开展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目前我市上报违建别墅和疑似违建别墅共87宗,已处置到位85宗。省里下发我市2019年耕保督察问题清单共四类194个问题,已整改到位180个,并已及时逐宗制定整改措施,大力推动问题整改。扎实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目前我局牵头的2件信访件均已完成销号,作为组长验收单位的14件信访件全部完成验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试点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多规合一”与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和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四)资源规划事业基底进一步夯实。一是扎实推动“三调”工作。完成全部28851个图斑核实,更新成果全省第一个全市域提交省级核查,受省三调办通报表扬; 6个区成果全部通过国家内业复核。二是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认真做好汛期防范和应急值守,全年累计排查房屋6740处,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完成治理施工11处,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提升资源规划信息管理水平。深化数字厦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统筹建立自然资源“一张网”,动态更新国土空间一张图数据,全新一体化平台正式上线;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实施监督系统,打造共享、共商、共管的“多规合一”平台;加快电子证照建设应用,持续推动“信息共享、业务共商、空间共管”;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辅助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便民利民服务。完成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功能,设立督查督办系统模块,强化重点项目调度系统,建设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推进自然资源执法监察管理系统建设。四是妥善处理群众信访难题。制定《关于规范办理农村宅基地审批引发信访事项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建立群访信息研判预警机制与信访事项专题会审机制。全年受理立案各类信访件3158件、接待群众43批742人次,做到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全年无发生严重涉及维稳、影响恶劣上访事件。五是提升机关内部建设管理水平。规范行政议事程序,研究制定《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行政会议制度》,修订完善采购管理办法,实施全链条资金管理,开展零基预算等。积极谋划编制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从提高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角度,谋划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厦门资源规划事业改革发展的路径,全面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

      (五)依法行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是压实法治建设领导责任,强化工作部署。将建设法治政府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积极开展应诉工作,加大重大疑难案件协调力度,切实推动领导干部出庭应诉,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二是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依法行政。开展《厦门经济特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启动《厦门经济特区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立法项目建议,完成《厦门市砂、石、土资源管理规定》(修改)立法。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清理往年出台涉及资源规划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共59件,废止失效规范性文件32件,继续保留有效27件。加强党内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和备案审查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及应诉能力建设,建立司法与行政良性工作互动机制,聘任3家律所作为我局法律顾问单位。向社会公布本级机关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严格执行负面清单,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并依法做出政策承诺等。分解年度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分工表,梳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行为(事项)清单、公共信用信息目录。

      (六)全面从严治党力度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武装政治头脑。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一年来,组织13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系列采访实录,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深化大学习、提振精气神”活动,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下沉所属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41场。二是强化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组工作条例,全年召开党组会40次。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及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党内基本制度,不断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党性观念,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我局服务基层“大篷车”党建品牌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党建品牌”。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尤其是疫情期间,先后组织2000多人次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参与防疫执勤。广泛开展口罩分装、无偿献血、爱心捐款、机场、高速公路口防控等活动,累计募捐272883元,74名党员参与无偿献血。三是抓好意识形态,净化政治思想。制定印发年度工作意见及责任分工,及时调整领导小组,加强意识形态学习教育,注重舆情研判,掌握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强化对场馆和各项活动的管理、配合做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监管等,牢牢把握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主导权、阵地权,全年未发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四是强化主体责任,狠抓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严查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四风”、微腐败等顶风违纪问题。对履职不到位、违反廉洁纪律问题的,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8人被诫勉谈话、批评教育。注重落实“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二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积极推行干部履职全过程动态监督,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20多次。建立健全廉政机制,先后建立重点要素全流程监控跟踪机制、重点领域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梳理汇总廉政风险点,开展重点领域风险点动态排查,构建建设项目从策划生成到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五是落实巡察要求,抓好问题整改。配合省委主体责任检查、市委政治巡察任务圆满顺利,推进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标准高、力度大,工作进展迅速,76个问题中,已有47个完成整改,得到市纪委监委的充分肯定。六是坚持党管干部,提升干部“精气神”。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选拔干部,始终公道正派选用干部。对表现优秀、在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励干部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严格执行干部选任程序,共提拔晋升干部136人次,其中公务员76名、参公人员60名,处级48名、科级88名,没有不良反应。深入推进干部职工素质提升行动,全年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共17场次、参训超2800人次。策划3期青年沙龙系列讲座,帮助青年职工答疑解惑、提升业务能力。推动机关干部轮岗交流48人次,选派10名机关干部到分局任职、64名局系统干部到指挥部、重点办和对口支援地区挂职,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七种能力”。落实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当,组织开展第三季度平时考核试点,深入走访调研挂职干部,及时掌握干部表现。着力提升如实报告率,实现拟提任干部“满分填报”,有关经验在全市交流。出台我局《借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严肃借调人员管理纪律。

      二、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我局将锚定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关于我市“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年”,以“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做好“空间”文章,锐意改革、攻坚克难、争先进位,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资源规划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突出规划统筹引领,构建规划实施传导全链条体系,编好“空间预算”。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快项目落地。充分发挥“1+3+1”决策推进机制优势,全面构建以“5+3+1”为循环周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全链条体系,全力做好“空间预算”服务保障“6+2+8”责任主体,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策划生成一批高质量项目,引导项目按规划落地。二是加快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加快推进《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和报批,将城市设计纳入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有效传导,研究制定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衔接的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按照《厦门市村庄空间布局规划》(2018-2035年)和各片区指挥部近三年村庄拆迁计划,严格落实村庄征拆时历史建筑的调查和保护工作。三是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继续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进一步完善全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体系,出台《厦门经济特区历史风貌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理顺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职责,推动厦门市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四是推进专项规划和片区规划编制。推进总体规划配套专项规划研究,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等方面专项规划。结合重大片区发展建设,开展《滨北超级总部城市设计》《厦门市东部中心区(东坑湾)概念性城市设计》《湖里体育公园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做好高崎机场片区等新城片区规划提升工作。尽快将已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的片区规划转换成法定规划,按程序报批后入库实施。五是建立规划编审分离和后评估制度,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规划编制全过程管理机制,开展第三方批前审查和实施评估,并定期向市规委会报告评估情况。

      (二)突出资源要素保障,围绕扩增量优存量和大招商招大商,做好“空间配置”。一是积极向上沟通争取。积极向省政府争取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农转用审批权及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审批权限下放,向省林业局争取将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项目选址审核下放至我市;探索用地用林统一审批的改革试点,向省政府争取赋予我市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优化完善海域使用审批工作流程和用海保障沟通协调机制,简化市级用海审查内容,提升审批效率。二是加快清理盘活存量用地。持续高位推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处置等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信息系统应用,加强调度协调,构建长效处置机制,为招商项目腾出用地空间,做到“让地等项目”。三是高效落实土地供应和报批。优先保障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供应,实现应保尽保、应供尽供,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成果运用,加强用地政策指导;持续跟踪省市重点项目、重点招商项目、亿元以上项目的用地用林用海报批,全面提高资源要素保障效率;探索与招商部门建立要素保障源头融合机制,推动招商项目高效落地。四是强力推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分别从实体、程序上推动政策“立、改、废、释”和相关立法工作,整合打造征收政策新体系,解决征收纠纷、“成片开发用地”征收等一系列问题;与市重点办、市财政局等单位进一步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全力以赴推动征收计划落实、征收项目费用审核结算等工作;探索推行全市“简易包干”机制,破解人口认定、权限认定等征收难题;全面推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我市征收工作从前期到交地过程的线上线下全链条智慧管理。五是持续创新供地政策。加快推进《厦门市工业物业分割转让暂行办法》《混合用地管理暂行规定》等17项政策的研究制定,补齐政策短板,进一步释放政策活力;探索出让用地用途转换途径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安置型商品房出让,单列编制租赁住房供地计划。

      (三)突出生态保护修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管好“空间保护”。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我局《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系统治理行动方案》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加快推进《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报批,以规划引领项目生成和入库管理。二是加强耕地保护。根据“三调”数据成果,组织开展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有关工作;推进违规占用耕地建房的查处等工作,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三是抓好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角屿生态修复工程交工验收以及红树林养护,继续推动鳌冠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段集美侧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开展1-2个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工作;推进裸露山体生态恢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四是加强自然资源权益试点和综合执法。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并建立统计台账,形成年度更新机制,组织编制年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形成“清查+统计+报表+报告”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完善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自然资源保护修复多元治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执法监察网络,构建起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全体系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格局。

      (四)突出事业基础夯实,辩证处理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打好“空间基础”。一是提高法治建设水平。加快特区立法研究,将《厦门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分别列入立法计划和立法规划;深入研究我局涉法涉诉案件,找出共性问题,通过建立机制、加强培训、出台规程和出台政策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大幅度减少涉诉案件。加大对历史遗留涉法涉诉问题的处置力度,争取破解一批疑难杂症。建立覆盖土地利用、开竣工情况、违法建设、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信用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用体系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广泛应用。二是持续提升测绘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测绘服务保障能力,拓展应用场景,提供公众服务。不断完善优化“多测合一”工作制度与流程,跟踪进展情况与实施效果,做好测绘资质单位分等定级工作。三是提升数字融合水平。积极运用信息化思维,紧密依托新技术,继续提升改造现有系统,为解决资源规划管理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启动多项新系统平台建设,建成数据融合、流程统一、功能齐备的资源规划信息化应用体系。四是抓好基础性常态化工作。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筑牢档案信息安全基础;持续优化完善我局绩效考评制度体系;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非煤矿山、储备地产等方面的安全生产工作,构建扫黑除恶与行业监管结合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推动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进一步完善接访办信机制,全面推进信访依法分类处理,完善办信接访环境。

      (五)突出政治机关建设,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守好“空间底线”。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作用,强化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坚决整改好市委第四巡察组指出的问题,固化中央巡视、市委之前巡察移交的问题整改。二是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从严落实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深入排查党组班子成员、全局系统各岗位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健全完善全系统、全要素、全周期的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开展经常性廉政教育,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抓早抓小,注重监督检查,严肃执纪问责。三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为核心,以《党支部工作条例》为遵循,加强模范政治机关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推动党建和业务互联互融。四是持续强化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公务接待、公务学习考察、会议培训、公车使用等规章制度。坚持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任务,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的问题,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行为。五是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做好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年轻干部分类培养计划,培养提升年轻干部“七种能力”。建立干部交流任职制度,加强干部之间交流锻炼。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考准考实干部真实表现。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鲜明重实绩重实干、向一线倾斜的用人导向,从源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健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